近期,我馆接到多名中国公民电话反映遭遇电信诈骗,现对有关案例进行总结,请在瑞中国公民特别是留学生提高警惕,增强安全意识,防范各类诈骗。
一、冒充公检法和虚拟绑架诈骗
典型案例:
近日,中国留学生王某接到自称中国驻瑞士使馆电话,称其名下一张手机卡涉嫌拨打诈骗电话,要求王某向公安机关报案,电话随即转接至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王某通过Skype软件与“民警”建立视频联系,“民警”称其涉及一起跨国洗钱大案,危及人身安全,并发送“警官证”、“逮捕令”,要求其签署“保密协议”,进行24小时视频或音频监控。
王某在“民警”恐吓与操控下,拍摄假装自己被绑架的视频,离开原居所,停用原手机卡,购买新手机卡与“民警”联系,交出个人微信账号及密码,并向“民警”提供的银行账户转去“保释金”28万元人民币。“民警”随后失联,王某意识到被骗,在联系上家人后得知,有人通过其个人微信向父母发送其此前拍摄的假装被绑架视频,索要“赎金”,所幸父母未上当受骗。
诈骗手法分析:
(一)诈骗分子预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受害人个人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将来电显示伪装成中国驻瑞士使领馆、国内公安部门等电话,提供虚假姓名职务,报出受害人详细信息,从而骗取信任。
(二)诈骗分子通过社交聊天软件与受害人建立视频联系后,通过假警服、伪造的“警官证”、“逮捕令”、“保密协议”等进一步迷惑欺骗受害人,使其越陷越深。
(三)诈骗分子以涉嫌跨境洗钱威胁受害人安全为由头,诱骗受害人与外界断绝联系,拍摄假视频,交出个人微信账号及密码,同时敲诈勒索其家人。
使馆提醒:
电话办案全是假。中国驻外使领馆或国内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聊天软件与当事人沟通刑事案件,不会发送“警官证”、“逮捕令”、“保密协议”等文件,更不会以电话方式要求当事人汇款。如接到疑似诈骗电话,建议立即挂断,避免纠缠。如有必要,可拨打驻瑞士使领馆领事保护电话核实。
二、换汇诈骗
典型案例一:
2024年5月,诈骗分子以“优惠汇率”诱使李某交出瑞郎现金,承诺向李某国内银行账户转入人民币;诱使赵某向诈骗分子提供的银行账户转账,承诺向赵某提供瑞郎现金。诈骗分子分别单线联络李某和赵某,杜绝双方提前直接联系,并促成双方线下见面换汇。
李某、赵某线下见面期间,赵某向诈骗分子提供的银行账户完成转账,诈骗分子在收到转账后失联,而李某因迟迟未收到人民币转账,未将其准备好的瑞郎现金交给赵某。赵某蒙受经济损失,怀疑李某是诈骗分子,而李某虽未遭受经济损失,但因担忧招致法律风险,拒绝配合甚至阻碍赵某报警,双方发生矛盾纠纷。
典型案例二:
2024年12月,邓某通过案例一中的方式,向另一名需要私下换汇的侨胞提供瑞郎现金,随后收到国内银行人民币转账。然而两日后,其银行账户因涉“不合法交易或诈骗犯罪行为”被冻结。
使馆提醒:
私下换汇风险大。以所谓“优惠汇率”进行私下换汇,既违反当地法规法规,又存在被骗风险。如需换汇,请务必通过银行等正规渠道。如受骗,请第一时间联系汇、收款银行,争取冻结转账,并及时向瑞当地警局或国内户籍所在地、有关银行账户开户行所在地公安机关报警。
三、租房诈骗
典型案例一:
2024年7月,杨某初次来瑞留学前,因急于租房入住、开始学习生活,在某网络平台搜寻房源信息,与一名“房东”线上联络,并直接下单付费。抵瑞后,发现房源信息虚假,“房东”也失联,已付费用无法追回。
典型案例二:
2024年11月,郑某初次来瑞旅游前,在某正规网络平台寻找短租民宿房源,与一名“房东”线上联络。“房东”指导郑某转而使用另一个当地小众网络平台,请其在新平台上对某房源下单,支付短租本金和额外一天的押金。其后,“房东”利用新平台技术漏洞下架该房源、取消订单并失联,导致郑某无法获取退款。
使馆提醒:
线上租房须谨慎。在未与房东或中介线下见面、未现场核实房源的情况下,冒然下单支付具有一定风险,建议尽可能实地看房、签署正规合同。如因短期旅游等原因不便预先核实房源,应警惕要求更换网络平台、缴纳额外押金、对退款无明确保证等的房源提供方,审慎下单或积极考虑其他低风险住宿服务。
瑞士报警电话:117
瑞士急救电话:144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24小时):+86 10-12308;+86 10-65612308
驻瑞士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41-313501258
驻苏黎世总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41-442091503
驻瑞士使馆
驻苏黎世总领馆
2025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