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立陶宛大使刘增文接受“立陶宛论坛”采访
驻立陶宛使馆
2012/11/02

  2012年11月2日,立陶宛最大的英文门户网站“立陶宛论坛”刊发了伊尔日科维丘斯主编就中立双边政治关系、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以及钓鱼岛问题对驻立陶宛大使刘增文进行的采访全文。该网站同时将采访视频上传至优兔视频网站。

  采访实录如下:

  一、记者:刘大使来立陶宛有多长时间了?

  刘大使:八个多月,我是今年一月中旬到任的。

  二、记者:请问,和平解决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争端的途径是什么?

  刘大使: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必须尊重历史和国际法。利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依旧是中国的首选方案。日本要回到谈判桌上来,不要再生事端。

  三、记者:不知中国人对立陶宛有多少了解?立陶宛篮球教练尤纳斯·卡兹劳斯卡斯(JONAS KAZLAUSKAS)曾执教中国篮球队,立陶宛参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些都给中国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刘大使:坦率地讲,许多中国人了解立陶宛还是从立陶宛篮球开始的,立陶宛篮球队是世界一流的,萨博尼斯、马奇杨斯卡斯、桑盖拉等很多著名球员很受中国球迷推崇。尤纳斯·卡兹劳斯卡斯教练执教中国国家篮球队可称得上是立陶宛的一张名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库比留斯总理同温家宝总理会晤时也提到过。立陶宛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并且有自己创意独到的展馆,让到过这里的几百万参观者记住了热情好客的立陶宛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全民热爱的篮球运动、美丽的大自然、观光热气球等许多许多。可以讲,现在中国人对立陶宛的了解应该是多方面的。

  四、记者:立陶宛应该如何在中国宣传自己,立有机会脱颖而出吗?

  刘大使: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该毫不吝啬地去赞美她。我认为,立陶宛是波罗的海之滨的一颗明珠,有悠久的历史,有勇敢坚强的民族,有茂密的大森林、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有多处世界文化遗产,有被称为“软黄金”的琥珀,等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一大亮点。中国正在同中东欧国家深化旅游合作,中国每年出国旅游的人数愈6000多万,如果他们中有千分之一来立的话,对立来说难道这不是一次脱颖而出的机会吗?当然,这只是我一己之见。

  五、记者:中国官方与中国商界是如何看待立陶宛的?是属后苏联国家、东欧还是属北欧?

  刘大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从我了解的情况看,依据法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立陶宛认为自己是欧洲的地理中心,并且修建了标志性建筑,当然该是地道的中欧国家了。只不过,特点是立陶宛距东欧、西欧、北欧国家都还近,离南欧国家远了点而已。

  六、记者:中国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加了对欧洲的投资。重点是哪个部门?这一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刘大使:中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是旨在进一步加深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的确,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在增长,但由于地区和国家情况不同,侧重点不尽相同。

  七、记者:您对目前两国经济合作感到满意(高兴)吗?

  刘大使:两国建交20多年来,经贸关系发展很好,贸易额从最初的1223万美元增长到去年的14.23亿美元,这是令人满意的。今年势头也不错,有望超过去年。当然也有一些不足,就是经贸关系发展还不够平衡,两国经济合作的项目不多、数额不大。随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十二项举措的落实,通过双方努力,相信会有力推进双边的务实合作。目前,双方有关部门正在为中国政府商务部代表团访问贵国做准备。

  八、记者:我听说双方有不少商界(企业家)代表团互访。尽管如此,立商界(企业家)是否已经开始认识到在中国潜在的商机呢?立中两国政府应怎样鼓励双方的商界行动起来呢?

  刘大使:正如你所说,两国确实有一些中央或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家团组进行互访,进一步增进了相互了解,这有利于加强合作。我个人认为,两国政府相关部门包括商会等鼓励各自的企业与对方加强往来、寻求商机、投资兴业、互利共赢是大方向。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是引导;企业(或公司)是主体、是主角;相互尊重、信任是基础;互利共赢是目的。

  九、记者:中国表示有兴趣进口高质量产品。然而,一些立陶宛的肉类和奶制品公司用了近两年时间等待它们的产品获准进入中国。这是正常的做法吗?可不可以加快这一项目?

  刘大使:我很高兴,最近贵国农业部长访华,签订了中方同意立农产品向中方出口的相关协议。你说的等待过长的现象我相信今后不应成为问题了。

  十、记者:双方经济合作最显著的地方在哪里?那么最薄弱的又是什么呢?

  刘大使:这个问题用一两句话还说不清楚。概括地讲,两国上规模的经济合作项目还没有,这也是相对薄弱的地方。应该说,双方感兴趣项目有,有的正在商谈中。中国有句俗话叫“两厢情愿”。确定一个利益融合、互利共赢的项目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须双方感兴趣,进而积极努力才行。

  十一、记者:在立陶宛有多少类似华为这样的合作项目在酝酿中。

  刘大使:的确,华为公司作为中国一家民营企业有不俗的成就,很令人敬佩。在与立陶宛有关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进展,得到了立方朋友的肯定。相互有需求愿望并能在类似的项目上取得共识非常重要。据悉,两国有关企业表示了合作的愿望,希望能获得积极进展。

  十二、记者:中立两国有哪些人文交流项目?

  刘大使:去年两国文化部门签署了合作计划,教育部门间的合作协议也在商谈中。实际上,两国今年人文交流项目还是值得称道的,如中国参加了在普伦盖市举办的国际摄影双年展、参加了在希奥利艾市举办的世界群众传统体育大会、参加了在首都举办的亚太美食节、出席了波罗的海教育展、中国报刊记者来立采风等;立方木偶团、芭蕾舞剧团(90多人)、爱乐乐团艺术家、吉他四重奏艺术家访华;立作家、艺术家、大学代表团访华、教授与学者、记者赴华并专访西藏等。

  十三、记者:您认为中国可以从立陶宛学到什么?反之亦然。

  刘大使:中国、立陶宛两国国情不同,但两国人民相互交往和友好的愿望相同。两国能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百闻不如一见”,相互交往多了,了解多了,友谊深厚了,肯定互相学习的东西就更多。

  十四、记者:中国人在立陶宛有多少?在文化生活方面活跃吗?

  刘大使:根据贵国有关部门的统计,旅居立陶宛的中国人300人左右,大部从事餐饮行业。由于受语言、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所限,文化活动有,但还不够很活跃。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会逐渐好起来。

  十五、记者:孔子学院在立很活跃,最近中国摄影展也有很好的反响,中国今后会有更多的文化、学术交流项目来立陶宛吗?

  刘大使:基于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和相互尊重及信任,这种友好交往趋势应是不言而喻的,是相互得益的,我本人对此是持乐观态度的。

  十六、记者:您感觉到立陶宛人对中国的兴趣在提高吗?如立陶宛人学习中文、越来越多的人到中国旅游、有的人还去中国定居。

  刘大使:虽然我到任不久,但我对此已有很深的感受。同样我也愿借此机会告诉立陶宛朋友,北京外国语大学也开设了立陶宛语专业,中国人也在学习贵国的语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用立陶宛语广播,去中国旅游的立陶宛朋友确实是在不断增加,到中国定居的人有,但不多。

  十七、记者:我们可以预计会有大量的中国旅游者来立陶宛吗?哪些是他们感兴趣的项目,我们能为吸引他们更多地做些什么呢?

  刘大使:立陶宛是中国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两国签署了有关协议。从近几年情况看,每年来立旅游的中国人在直线上升,去年达到5500人。目前,中国旅游者还是一般的游览、购物,在立停留的时间短。由于气候原因,立旅游黄金季节时间相对短,如何设计和推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拓展深度游很关键。这两天,有几家中国旅游公司正在立陶宛访问、考察,立国家旅游局与他们在商谈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加强合作等事宜,我上午同他们还见了面。

  十八、记者:除家庭和美食之外,您对中国还想念什么?

  刘大使:我从小生活在内蒙大兴安岭林区,哪里的气候、景色与这里相仿,时常会触景生情,想念家乡。

  十九、记者:能否告诉我们您会推荐到访维尔纽斯的客人必去的三个地方?

  刘大使:这要看客人停留时间的长短。一般情况下,一是会建议他们参观盖迪米诺城堡,可登高远望首都远近的秀美景色;二是漫步老城欣赏并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风采,同时买些琥珀或亚麻制品送亲朋好友;三是能在酒吧或饭馆坐坐,品尝一下立的啤酒与特色美食。

  二十、记者:在立陶宛有比较好的中餐馆吗?您还喜欢其他什么食品?

  刘大使:在立的中餐馆数量挺多且规模都不大。客观地讲,不少中餐馆都还不错,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看你喜欢什么样的口味。我属中国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口味偏重,立陶宛以土豆为原料的美食“酷奇丽丝”是我比较喜欢的其中之一。

  二十一、记者:当您听到“立陶宛”这个单词时,您会想到的另一个词是什么?

  刘大使:因为我现在已知道“立陶宛”(LIETUVA)这个词的演变来历,我会想到生命之源——“水”,因为“立陶宛”即 “雨水充沛的国度”。

  阿奇乌(谢谢)!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