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和中欧关系
——驻瑞士大使吴恳在卢塞恩欧洲论坛上的演讲
驻瑞士使馆
2012/11/06

(2012年11月6日,瑞士卢塞恩)

尊敬的迈尔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应邀出席卢塞恩欧洲论坛并与在座的各位来宾进行交流。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和中欧关系。主办方给我安排的这个主题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全球化正在深刻改变着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安全乃至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中国常见的场景:在我的家乡湖南长沙—一个中国南方的内陆城市,青年学生爱去的餐厅是麦当劳快餐店,不少人戴着斯沃琪手表。我来瑞士任大使已经两年,看到这里的不少青年人喜欢使用中国制造的电器,许多人在学习中文。这是两国青年一代日常生活的缩影,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全球化给当代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全球化同样也在改变着国家之间的关系。自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生产力总体水平不断提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国际分工合作日益深化的基础上,各国之间利益融合更加紧密,相互依存不断加强,“地球村”成为现实。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顺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国际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全球化也使全球性挑战增多,恐怖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上升,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总的看,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个各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地球村”,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挑战,已成为各国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是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贡献者。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近三亿中国人摆脱贫困。30多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幅超过9%,2011年GDP达到7.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大幅提升,是1978年的400多倍。中国高速公路里程、汽车产销量、网民人数、手机用户数量等均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世界,也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多年来,平均每年进口7500亿美元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截至2011年底,中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投资3220亿美元,为其他国家创造了100多万个就业机会。中国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国一贯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目前中国共有2000多名维和人员在境外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尽管取得巨大成就,但仍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仅相当于瑞士的十五分之一,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诸多问题。特别是近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问题,使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也给中国经济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今年以来,中国政府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增强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增速企稳起到了较好作用。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8%,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良好。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依然拥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根据“十二五”规划,2011年至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五个重点:

  一是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扩大内需。五年中,中国进口规模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到2020年,中国进口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美元。

  二是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将增加科研投入,保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2%。

  三是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加强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年中全社会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的投资总需求将达到5000亿美元。

  四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力争三到五年将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试想一下,如果中国13亿人口每人每天增加1元消费,那全国每天就可以增加13亿元消费,每年就是将近5000亿。

  五是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道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在这里,请允许我就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和钓鱼岛问题稍作阐述。睦邻友好政策是中国的长期国策,展示了中国的维护本地区和世界和平的愿望。但这一政策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联合国宪章》,基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而钓鱼岛问题恰恰涉及到这一原则。因此,我愿在此阐述中方关于钓鱼岛问题的原则立场,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钓鱼岛问题的背景与事实。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根据大量史料,中国自明朝初期(15世纪初)就已对钓鱼岛实行管辖,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历史和法理依据。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末期窃取了这些岛屿,并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将包括这些岛屿在内的有关领土割让给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钓鱼岛等岛屿同被日本侵占的其他中国领土一起回归中国。然而日本却抱着昔日的殖民主义心态,无视二战时达成的国际决议,声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这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严重挑战,遭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反对。20世纪70年代,中日在实现邦交正常化和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着眼两国关系大局,就将“钓鱼岛问题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达成谅解和共识。可以说,没有这一共识,就不可能有中日关系过去40年来的巨大发展。但近年来,日本不断对钓鱼岛采取单方面举措,特别是不久前日本政府所谓“购岛”行动,严重侵犯中国主权,也损害了中日关系。中方强烈敦促日方立即停止一切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以实际行动纠正错误,回到谈判解决争议的轨道上来。

  我曾多年在欧洲工作和生活,深切地感受到欧洲人民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反思。德国勃兰特总理“华沙一跪”的勇气与真诚,为德国重新赢得信任与尊重。这种深刻反思使欧洲人民更加自觉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更加珍惜和平。中国人民同样热爱和平,追求公平和正义。中国将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与周边及世界各国加强友好合作,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和欧洲是当今世界两支重要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欧洲的利益紧密相连,中国的发展与中欧关系的发展更加密不可分。近年来,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政治上,双方高层交往日益密切。中欧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迄今已成功举办15次。经贸高层对话、高级别战略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等机制涵盖60多个领域,为深化政治互信、促进全方位合作发挥了引领作用。

  经贸上,双方互利合作不断深化。2011年中欧贸易额达到5672亿美元,是双方1975年建交时的230倍。欧盟连续八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连续九年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投资也呈快速增长势头,欧盟企业对中国累计投资达800多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欧投资也从2003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43亿美元。欧盟还是中国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累计签订技术引进合同1500亿美元。双方合作领域已从传统经贸范畴扩展至新能源、绿色经济、城镇化等新领域,建立起中欧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城镇化伙伴关系和能源消费国战略伙伴关系。

  人文交流上,双方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十分活跃。中欧成功举办“青年交流年”、“文化对话年”等活动,创建文化高峰论坛,互办文化节,互设文化中心。双方每年人员往来超过500万人次,每天来往中欧两地的航班超过70班次。中国与欧洲城市已结成400多对友好城市。中国在欧盟国家留学人数逾23万,较10年前增加50%,在华的欧盟国家留学生超过3万人,是2003年的7倍。“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上述人文交流大大增进了中欧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中国高度重视欧盟和欧洲国家,始终把发展对欧关系作为中国对外关系的战略重点。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问题持续发酵,使欧洲经济和欧盟面临不少挑战,也给中欧经贸合作带来一些困难。在欧盟面临困境时,中国作为欧盟的全面战略伙伴,没有“唱衰”欧洲,而是始终对欧元和欧洲经济抱有信心,支持欧洲一体化和欧盟应对欧债问题的努力。因为中方深感,在全球化时代,包括中、欧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方愿与欧洲同舟共济,共渡时艰。中国一直就参与解决欧债问题与欧方保持密切沟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430亿美元,为解决欧债危机提供更为充足的资源。中方坚持多元化投资战略,继续投资欧元区国家债券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债券。应该说,中国是负责任的长期投资者,是欧盟值得信赖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展望未来,中欧关系仍有巨大潜力,发展前景广阔。中国和欧盟国家人口总和占全球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中欧经济互补性强,中国的发展将为欧盟提供更加巨大的市场,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将为双方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地缘利害冲突,都奉行多边主义,主张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中欧关系将进一步超越双边范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全球影响。只要中欧双方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处理存在的问题,不因一时一事而干扰,中欧关系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作为中国驻瑞士大使,我愿借此机会向大家简要介绍中瑞关系发展情况。

  瑞士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中瑞建交60多年来,两国关系发展总体顺利,政治互信不断加强,高层互访频繁,各项对话和磋商机制运转顺畅,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保持着良好沟通与合作。两国经贸务实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洲经济面临困难的背景下,2011年中瑞双边贸易额突破300亿美元,以50%的增幅创出历史新高。中瑞自贸谈判进展顺利,瑞士有望成为首个同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欧洲国家。今年,两国还就加强环保和高等教育合作等签订协议。双方人文交流日趋活跃。2011年来瑞中国游客近40万,赴华旅游的瑞士人数超过7万。继瑞士首家孔子学院去年落户日内瓦大学后,巴塞尔大学正积极申办第二家孔子学院。相信随着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不断深化,中瑞友好将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重视发展与瑞士的关系。瑞士位于欧洲中心,作为非欧盟国家,拥有独特的区位和竞争优势。深化中瑞合作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将为中欧关系注入新的活力。我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瑞各领域交流合作将会呈现更多亮点,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中瑞关系的明天将更加美好,中欧关系也将从中瑞关系的蓬勃发展中受益。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久后即将召开,这次大会必将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已经并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伴随中国的发展,中国将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