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华总领事与列支敦士登地缘政治咨询智库创始人“笔谈”
2021/12/27

2021年12月23日,列支敦士登公国主流媒体《人民报》刊登驻苏黎世兼驻列支敦士登公国总领事赵清华与列支敦士登地缘政治咨询智库(GIS)创始人、列支敦士登王子米夏埃尔的深度对话。全文如下:

地缘政治咨询智库(GIS)(以下简称“GIS”):中国提出构建“双循环”经济,这是一个无论从中国经济发展还是从地缘战略角度都完全符合逻辑、有意义的新纲领。“双循环”格局的实施进展如何?新冠疫情对其实施有多大影响?通常新经济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充分的灵活性和精准的把握,中国在此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新情况?

赵清华总领事(以下简称“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立足自身发展阶段和条件,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和外部环境变化做出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但近年来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已经改变,外贸依存度由2006年的67%降至30%左右,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100%,成为主要动力。国际上许多大国经济都是内需为主导,内循环经济通常占GDP的80%以上。在未来,中国外贸总量将持续增长,中外经济融合度将提升。

在构建“双循环”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促进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持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着力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而不是自我封闭、搞小圈子。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对外贸易同比增长22.7%,是美国、欧盟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贸易伙伴。今年1至7月,中瑞双边贸易额194亿瑞郎,同比增长12.9%,前三季度中列贸易额达3.03亿瑞郎,同比增长30%。在疫情影响下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成绩可以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这正是全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结果。

作为拥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的全球超大规模市场以及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对来自世界各地更加多样化高品质的产品、技术、服务将产生更多需求,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分享中国消费市场的蛋糕。

GIS:战略科技领域的竞争是当今全球的一个重要话题。有时我们感到北京和华盛顿似乎正在进行相关领域的一场角逐。

赵: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各国科技创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稳健增长、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创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2020年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60%,与创新型国家70%左右贡献率的差距越来越小。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年9月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升至第12位,是排名最高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中国虽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载人航天、量子计算、5G通信、新能源等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位置,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领域的科技短板依然突出。我们始终认为,科学没有国界,知识属于全人类,创新应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中国将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共赢、不搞零和,愿意加强同包括美国、欧洲的各国科技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科技对外开放水平,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转型、卫生健康等挑战。

任何国家都不应该人为制造阻断科学知识交流共享的鸿沟,更不能将之作为谋求维持霸权的工具。然而,个别国家“科技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封锁,为各国间人员、技术、物资、资金、数据安全有序流动设置障碍,这不符合国际共识和时代潮流,国际社会应加强协调,共同予以抵制。

GIS: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有个令人新奇的新发展现象,即打造“虚拟养老院”居家智慧服务模式。该模式是如何运行的?根据我们的理解,中医一直侧重于预防,中国政府计划启动一个重大中医药工程项目。

赵:老龄化是世界性挑战,在中国也日益突出,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35.2%,养老服务需求巨大。中国老年人怀旧情结浓厚,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鉴此,2007年苏州市率先提出“虚拟养老院”的概念,依托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按照老年人的即时需求,调派服务企业员工上门提供服务。如今全国多地都在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下的居家养老服务。和传统养老方式相比,虚拟养老院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实现了居家专业化养老,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成为养老的一种新趋势。另一方面,虚拟养老院也面临一些难点,如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方面,精神慰藉和法律维权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还较为缺乏,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中医药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在治病、预防、康复、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的。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多次临床对比结果显示,中医药可显著降低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提高治愈率。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团队通过对传统中药“青蒿方”的研究和实验,顺利提取出可以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并由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已传播到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如针灸已被纳入西方医保体系。我们致力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深入发掘其中的精华,通过现代科技阐释其中的作用机理,加强中西医结合和中西药互补,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同时,我们重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及生物医学研究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着眼造福人类健康,持续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GIS:智库创始人和智库本身均崇尚欧洲古典自由主义,人身自由、个人隐私和自我责任等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小政府、公共管理以及尽量少的政治干预是理想的治理模式,辅助性原则在国家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宪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公民不受国家的影响,这似乎是一种能使个人和社会发挥最大作用的制度。这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制度与此并不相符。当然,各国国情和文化各异,规模也不同。据悉,中国政府希望利用现代技术引入所谓社会信用体系,对我这样的自由主义者来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当然是有其存在的原因的。

赵: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一点,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与责任和义务相伴的,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无论是所谓“大政府”还是“小政府”,任何国家、社会、集体里的个人自由都要在一定的法律准则、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的框架内体现。如您所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取决于本国文化、国情和体量等多种因素。比如在欧洲等西方社会,民众倾向于限制政府的管辖范围,政府不得干预公民的“个人自由”。中国政府同样致力于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新闻自由、学术自由等,人民对政府的期待是有效解决各类社会和民生问题、提高生活水平、增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讲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中国传统文化也倡导利他主义、舍己为人、克己奉公、诚信友善、爱国敬业。

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因此我们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评价一种制度好不好,关键要看能否带给人民幸福生活,能否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良好的社会治理、广泛的人民支持。保证人人都有自由发展、自我实现的权利和机会始终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中国当前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美国皮尤中心等国际权威机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中国政府的满意度连续多年超过90%。

运用数字化等技术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是各国的普遍做法。中国引入社会信用体系旨在强化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提高信用水平,得到了广大人民普遍接受。柏林自由大学研究报告显示,80%的受访中国人对此持积极态度。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公民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今年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系统制定了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明确要求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从严惩治违法行为。

GIS:2018年,中国政府与罗马教廷签署了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据了解,该协议于2020年延期,但双方似乎未达成最终协议。我们听说,包括天主教徒在内的在华基督徒仍因宗教归属而受到歧视。有关该问题的信息寥寥无几,希望能了解您对此的看法。

赵:2020年,中国同梵蒂冈经友好协商,决定将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延期两年,双方将继续保持密切沟通和磋商,持续推动改善关系进程。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的基本政策。中国目前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信教公民近2亿,其中天主教信徒约600万人、基督教信徒3800多万人。

两千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国家与社会历来对各种宗教和多样的民间信仰持开放态度,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公民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时,不得歧视不信教或者信仰其他宗教的公民,必须尊重文化传统和社会伦理道德。

有一点要特别指出,就是中国宗教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在中国近代,天主教和基督教长期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所控制和利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干涉中国事务的工具。正是基于这一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屈辱历史,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这一原则得到国际宗教友好人士的普遍理解、尊重和支持。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